索引号: bxstjj-2020-00001 发布机构: 本溪市统计局
信息名称: 本溪:壮大民营企业规模 释放民营经济活力 主题分类: 数据解读
发布日期: 2020-01-03 成文日期: 2020-01-03
废止日期: 文 号:
关键词:

本溪:壮大民营企业规模 释放民营经济活力

——本溪市“四上”民营经济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2020-01-03 15:16:13 【字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下,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相继出台各种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来助推民营经济发展。本溪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和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减税降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以及打造服务型政府为中小企业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激发和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壮大民营企业规模,提升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全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扩大、贡献突出、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良好运行态势,民营经济正在成为全市的“信心”经济。

本文主要是通过数据分析本溪市“四上”民营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对全市的经济贡献。

一、本溪市“四上”民营企业基本情况

近些年,随着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本溪市民营企业纳入到“四上”企业的单位数量也在增多,2018年全市共有“四上”民营企业453家,占全市“四上”企业的比重为74.4%,从单位数占比情况可以看出本溪市民营企业规模在扩大,四上民营企业已经占到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民营企业在投资、税收、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对全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从企业销售情况来看,可以进一步说明民营企业规模在逐渐壮大。2018年,全市营业收入超亿元以上民营企业88家,占“四上”民营企业单位数比重达19.4%,营业收入超十亿元的民营企业4家,营业收入在5亿元—10亿元的企业有10家。

二、分产业全市“四上”民营企业发展概况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作为本溪的支柱行业的工业一直对全市的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计划经济时期,本溪的工业经济超过90%都是国有及集体经济,随着国有体制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现在我市的工业经济中,民营企业总量也在逐步扩大,使全市的工业经济更加多元化,更能适应市场需求。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12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67.6%。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产值为182亿元, 同比增长15.3%,销售产值178亿元,同比增长13.7%。主营业收入185.6亿元,同比增长12.7%,年平均用工人数为2.5万人,资产负债率达58.9%,利润总额为13.1亿元,同比下降1.3%,本年应交增值税8.3亿元,同比增长24%。从规模以上民营工业财务状况来看,工业企业产销平衡,企业经济效益较好。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既为全市工业经济增添活力,又为全市民生就业提供更多空间。

(二)批零住餐业

2018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中民营企业有16家,民营企业占全市限额以上批发企业的比重为69.6%。全年限额以上批发民营企业商品销售额达到165502万元,营业收入达144543万元,占全部限额以上批发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28.5%;营业税金及附加420万元,营业利润2404万元,从业人员达385人,应付职工薪酬1570万元,平均工资人均4.1万元。批发业增加值933万元。

2018年全市限上零售企业56家,其中,民营企业54家,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的比重96.4%。民营零售企业销售额321838万元,营业收入达290741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1732万元,营业利润-3795万元,从业人员大5440人,应付职工薪酬17439万元,平均工资人均3.2万元。零售业增加值60091万元。

(三)住宿餐饮

2018年全市限上住宿企业16家,其中,民营企业11家,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的比重68.8%。限额以上民营住宿企业经营方式灵活,企业效益较好,拉动全市限额以上住宿业稳步前行。2018年限上住宿企业营业额达17499万元,营业额占全部限额以上住宿企业营业额84.5%,营业收入16302万元,营业收入占全部限额以上住宿企业营业收入84.1%,营业税金及附加516万元。从业人员达702人,平均工资人均4.3万元,平均工作高出全部限额以上住宿业工资。2018年限额以上民营住宿企业创造增加值13882万元。

2018年全市限上餐饮企业14家,其中,民营企业11家,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的比重78.6%。在餐饮行业中,更能突显民营企业的经济活力,2018年,全市限额以上民营住宿企业营业额10853万元,营业额占全部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营业额94.9%,营业收入达11192万元,营业收入占全部限额以上餐饮宿企业营业收入84.1%,营业税金及附加72万元,营业利润-1853万元,从业人员大519人,应付职工薪酬1658万元,平均工资人均3.2万元。2018年,限额以上民营餐饮业创造增加值14741万元。

(四)房地产

2018年,全市民营房地产企业66家,占全市房地产企业比重为94.3%,从企业占比情况可以看出,房地产市场已经是民营企业的天下。2018年,民营房地产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28.8亿元,商品房销售收入27.7亿元,缴纳税金及附加达1.3亿元,营业利润0.75亿元,应付职工薪酬5072万元,本年应交增值税6222万元,为全市创造增加值35033万元。全市共有6家民营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过亿元, 其中有一家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

(五)服务业

服务业涉及行业广泛,而且众多行业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国家统计局对重点服务业企业的纳入口径由原来的营业收入500万提高到现在的营业收入2000万,进一步提高了重点服务业标准,体现出目前的服务业企业规模也在逐步扩大。2018年,全市国家重点级服务企业65家,其中民营企业22家,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比重达33.8%。22家民营企业所涉行业有交通运输业、软件开发业、居民服务等13个行业,涉列行业极为广泛。2018年,22家规模以上民营服务业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71万元,平均用工人数达2772人,为全市创造服务业增加值9538万元。

(六)建筑业

2018年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中民营企业为152家,占全部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比重为81.8%,全年营业收入达到54.3亿元,税金及附加1.1亿元,营业利润实现2.1亿元,本年应付职工薪酬8.4亿元,为全市创造增加值13亿元。

三、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近来来虽然全市民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小,销售收入少,资金实力弱。以工业为例,2018年,占全市规上工业总户数67.6%民营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82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13.7%,企业数量与生产规模不相匹配,小规模企业占多数,龙头企业来重缺乏。这些民营企业容易受到宏观调控形势、行业周期、单一客户订单等影响,在经济下行、市场衰退期很容易陷入危机。

二是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企业产品相对单一,老是徘徊于生产、销售的粗放形式,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微薄,难以继续发展和将企业做强、做大。

三是我市民营企业中从事精加工、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外向型的企业少。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2018年民营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完成29.2亿元,仅占全部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2.2%;2018年仅完成出口交货值1.6亿元,总量偏小。

四、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全面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资金、政策支持

一是出台配套政策。实化、细化、深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督查问责,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二是深入推进改革。全面清理我市现行涉企政策性文件,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性障碍,实现“零门槛”准入。三是加大民营企业扶持。集中扶持一批科技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产业化优势明显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育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四是支持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坚持协作化、共享化、智能化的经济整合发展模式,鼓励、帮助民营企业进入“互联网+”、大数据、现代农业等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显著的领域,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引导民营企业摆脱资源依赖,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产业。

(二)向创新要发展、向管理要效益,民营企业要开展好自我革新

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途径,也是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型,对推动民营经济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推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大型民营企业来说,应当加强研发投入力度、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并实现跨越发展。其次,推进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面对新时期实体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民营企业家族传统过渡期的双重压力,提升企业家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管理者的素养和能力显得更为迫切。

(三)抓住人才这个关键,积极构建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

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在人为,关键在“人”。积极引进打造高质量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研人才和高技能工人才。民营企业应脱虚向实,坚守实业,做好主业,以创新力不断谋求新发展。应加大汇聚人才力度,转型升级。应当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努力由原先的尾灯跟随转变为直道并跑、弯道超车、换道超车,以科技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应更新人才理念,积极开展所需各类人才的引进与有机组合,保证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各级政府在人员落户、配套奖励等方面实实在在为企业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好人才资源为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