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bxstjj-2020-00003 | 发布机构: | 本溪市统计局 |
信息名称: | 本溪:从文化产业统计看推进全市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探讨 | 主题分类: | 统计分析 |
发布日期: | 2020-01-03 | 成文日期: | 2020-01-03 |
废止日期: | 文 号: | ||
关键词: |
本溪:从文化产业统计看推进全市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探讨
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统计部门近些年实施文化产业统计的实践来看,统计的方法、制度、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将以目前掌握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对本溪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统计进行探讨。
一、文化产业统计的基本内容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进行文化及相关产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常住单位指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生产是指在机构单位的控制和组织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投入,创造新的货物和服务产出的活动。
国家统计局在2017年根据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出台了新的文化产业行业分类标准,根据新的制度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从新制度可见,文化产业的概念是指为社会公共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分类采用国家统计局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为基础,根据文化及相关生产活动的特点,将行业分类中相关的类别重新组合,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派生分类。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采用两级核算分类。第一级分类按照活动特点分为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零售业和文化服务业三大类。涵盖了国民经济行业的9个大类; 43个中类; 146个小类。在具体工作中涉及文化、广电、旅游、档案、民政、住建等多个部门,是一项跨越多行业、多部门的系统调查。
二、目前我市文化产业情况
从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来看:全市共有11家规模以上文化相关企业,限下法人相关单位762家,参与个体经营户抽样相关单位341家。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0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2.2%。其中,规上企业实现增加值1.12亿元,规下企业实现增加值6.51亿元,非企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4亿元,个体户实现增加值6.47亿元。按三大组成产业分,文化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47亿元、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4.87亿元,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75亿元。全市实现增加值前三行业为:家用视听设备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51亿元;名胜风景区管理业,实现增加值1.12亿元;图书、报刊零售业,实现增加值0.99亿元。
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排名前9行业 | |
行业小类 | 增加值 |
家用视听设备零售 | 1.51 |
名胜风景区管理 | 1.12 |
图书、报刊零售 | 0.99 |
金属工艺品制造 | 0.70 |
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零售 | 0.66 |
文化艺术培训 | 0.64 |
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制造 | 0.61 |
三、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及统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法人单位数占全市法人单位数比重偏低,企业规模偏小。从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773家,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5.1%,规上单位仅有11家,大部分文化产业企业属于小微企业。
(二)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匮乏,缺少创新人才。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有文化资源、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园区。文化资源固然重要,但文化创意和文化科技更离不开人才,人才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我市工资水平较低,留不住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缺少创新,新型文化产业发展较慢,影响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
(三)产业化发展程度不够,发展单一。我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多,企业规模偏小,依靠自然资源生产经营,存在发展水平低现象,文化企业没有形成产业化,很多文化企业处于经营理念单一、业务单一、资源单一的状态,缺少创新,单打独斗,缺少合力,发展后劲不足,不能以点代面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四)文化产业增加值统计难度大。一是文化产业单位甄别难度大。国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明确规定,全部文化产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146个小类,甄别困难。其中还有部分行业只含有部分文化产业活动,这样只能根据“主要业务活动”进行关键字词筛选。实际情况是一些企业由于生产经营的多样化,既有文化产品也有非文化产品,很难界定哪种是主要产品;既有制造业企业还有销售业企业,产值也很难分开。二是调查对象庞大,统计基础较差。一是摸清单位数困难。文化产业大多涉及第三产业较多,单位规模小,企业更新消亡快,全面调查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去做好单位名录库摸底、维护、更新工作。文化产业单位大多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统计基础差,配合程度低,尚未建立畅通的统计渠道;由于个体户各项财务指标不完整或者根本没有,数据资料收集较为困难。三是文化产业全面调查统计难度太大,年年搞普查更不现实,非经普年份只能依靠经济普查数据中的行业比重,根据当年的各行业增加值率进行推算,而经济普查数据五年才能出一次,现有统计方法计算出的增加值代表性不强。
四、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整合发展,实现旅游、生态环境、文化产业一体化
把本溪的旅游、生态、文化相互融合,以“文旅兴市”统领文化产业。本溪市拥有本溪水洞、关门山、汤沟温泉等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26处,景点近千个,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个,有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这些需要市文化产业相关部门统一指导、协调,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把景区、景点整合起来,充分利用,以便全市景区景点能够连接起来,可以纵向延伸。同时,借助地理优势,挖掘特色文化,把体育、文化、风情、商品及满族舞蹈等特色文化融入到旅游中,丰富旅游内涵,让来本溪旅游的客人流连忘返,口口相传。
(二)全面、创新发展本溪文化产业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要动员全市力量,真抓实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需要资金投入,注重从投资引进源头发力,注重投资效应,注重聚集、示范、拉动作用,要总结繁荣的经验,也要吸取衰退的教训,还要研究如何不断调整,坚持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确保文化产业之花常开常新。发展本溪文化产业要有全局观念、一体观念,不能各自为政,文化产业发展要结合本溪的人文特点,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上发展本溪文化产业。要在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推出更新、更好、更适应需求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产业项目。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交给市场、交给专家,以市场需求、以公众消费为目标去定位,以保障文化产业项目快速发展、良性发展。要防止为建而建,无功而返,造成资金资源浪费。
(三)利用互联网等宣传本溪文化产业
时代在进步,文化产业发展也要与时俱进。现在已经是互联网的时代,要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主体、区域联动的宣传机制,利用网络、广播、电视、会议、报刊、广告、体育活动等传媒方式,广泛的宣传本溪的特色,要扩大宣传范围,让本溪的名人为本溪扬名,让全体市民争做本溪好人,共同讲好本溪故事。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让本溪的自然景观,如枫叶、水洞等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享誉全国、享誉世界;让本溪人的画、书、歌舞等打上深深的本溪人文烙印,吸引更多人,扩大对外影响,在全国、全世界宣传本溪美丽的风景、名胜吸引游客,用本溪冬季的雪,夏季凉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本溪旅游度假。
(四)引进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市文化产业要想发展必须解决人才这个“瓶颈”。文化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人的创造力的产业,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创意、文化科技需要有厚实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较高的创新能力,抓好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可以加快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市委、市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注重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吸纳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引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提升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竞争力和创造力。
(五)抓基础,强化部门协同保证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是以经济普查为契机,做好经济普查单位与名录库单位的衔接,实现统计登记数据与部门数据的有效衔接。单位名录是文化产业统计的基础,抓住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有利时机,对普查采集到的全部法人单位、个体经营户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文化活动属性进行甄别,对其中确认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以及其他法人单位所属的具有文化活动属性的产业活动单位进行认定标识,生成文化及相关产业调查单位库,把文化及相关产业调查单位库建设工作做好做实。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推进中。二是借助工商登记名录等部门工作平台,采取“谁引进,谁负责新增企业办理统计信息收集”的做法,将新引进的涉及文化相关行业企业及时纳入统计范围,促进文化产业名录库的及时维护与更新。三是系统监测到位,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建立工作进度跟踪机制,完善具体工作制度分解相关工作目标,设置工作进度及计划,加强对各相关部门工作指导和督促,确保文化产业相关工作落实。